这种时候程瑶都是不吱声的,低头小声问玉英他家的近况,孩子的情况。除了老大结完婚去省城和他们干活,其他几个孩子订婚的订婚,上学的上学,结婚还得等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  玉英给她盛了碗西红柿鸡蛋汤,小声回答说:

      “如果厂子真能开起来,就让老大回来。到时候儿媳妇们进厂做衣服,他们下田种地。”

      当下分田到户,自己家的地肯定都精心伺候,所以女人们在家甩开双手干活儿,爷们无用武之地就只能出去赚钱。两口子种地也不是不行,但闲半拉膀子总是浪费。

      程瑶身旁的李梁,正和声细语的说着开服装厂的前期事情。

      说着说着,就说到了每个人最在意的利益问题。

      “……关于服装厂,一共两个方案。一个是我们夫妻各占三成,你们四家每户一成,我们要有绝对的话语权。另外一个是你们四家平分,我们全程不参与,只是有活儿需要你们做的时候跟你们下单,你们保质保量的做好、送去省城,我们验收合格结钱。”

      四个人闻言你看看我、我看看你,程瑶懂事的站起身,让李梁陪她出去上厕所。

      玉英见状秒懂,以“他们找不到厕所”为由,也跟着出了屋子。

      依着她,这个服装厂就不应该开。又不是没事做,孩子想去镇上、县里、亦或者省城都是可以的,真没必要守着这个村。不是她对村子没感情,实在是村子里接触的东西和外面接触的东西不一样。

      就拿李梁一家来说,77年夏天那会儿都啥样了,老大为知青寻死觅活,俩丫头为知青去知青所当牛做马。李梁两口子幡然醒悟后举家搬去省城,如今老大当兵转业进了供电局,俩丫头也都考上大学,说不羡慕都是骗人的,她都快得红眼病了。

      “桂兰,如果可以别在这边建厂。你也知道村里这些人的手活儿,做棉袄、棉裤都没啥问题,但做衣服只怕是不行。而且我不想他们四个合伙,一个比一个精于算计,总觉得要出事。

      之前李槊做大队长,这些人都很老实,也很实在。可三柏突然被提,廖子、广子他们都很不服。其实五叔也不服,但他没办法,岁数太大根本没机会。”

      玉英旁观者清、头脑清醒,能看出大队办几个人的微妙关系。表面看没有什么,遇事有商有量、十分和谐,实际上涉及到利益方面那就不同意了。

      程瑶见她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,领情的点点头,说:

      “好的,我心里有数,谢谢你了玉英。放心,你家老大在省城不错,再等几年就能把媳妇接过去了。”

      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他们在省城站下,以后生了孩子能在省城读书,不比在村里强?”

      二人这边聊得忘了时间,屋内吵得也忘了时间。

      李梁压根就没走远,所以屋内一个比一个音量飙升的话语,他全都听在耳朵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