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机维修文学>都市>崇祯故事 > 第73章 长相随
      “天启七年(1627年)宁锦之战,洪太大军围锦州,攻宁远,孙总兵奉命率兵增援宁锦,中途接巡抚高第传令回防。唯以孙总兵报国心切,不甘增援行动半途而废,仍毅然赴援作战,虽然解围有功受到褒奖,却也因违反军令而被免官归田。”

      徐伯成说到此处,双眉紧锁,目光望向远方,似是浸沉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之中。

      “孙总兵罢官回乡,学生亦追随身边,替将军处理一些文牍故纸之事。而将军虽解甲归田,但一日未敢忘忧国。数月前虏军入塞,京师危急,孙总兵以无官之身,散尽家财,招募乡梓子弟一千余人来京勤王。”

      “十二月十六日永定门一战,满军门统领四万大军对阵洪太,孙总兵亦在其列,不幸兵败殉国,随孙总兵勤王的一千多乡梓子弟,也大多战死沙场……”

      说到这里,徐伯成不禁声带哽咽了。

      后面的事情就是杨铭穿越过来经历过的了,杨铭默默地点点头:

      “徐先生,听说永定门一战,四万官军对阵洪太大军,全军尽墨,而敌军竟未死一人?”杨铭读史,无论是明朝一方的记载,还是后金一方的记载,都有一种说法是四万明军被全歼,而后金军竟几乎没有什么伤亡,这种战损比在冷兵器时代,也确实太不可思议了。

      “将士们都奋勇杀敌,纵有怯弱者,值此生死关头,又岂甘束手就刃?”徐伯成脸上露出悲愤之色,“就算鞑子军再厉害,又怎能毫发无伤?只是我军盔甲、气力、胆略皆有不如矣!”

      “虏兵所戴盔甲、面具、臂手,悉皆精铁,战马亦如此。是以两军对垒,虏步兵骤进,我军无可奈何,种种火器击发,虏兵以甲坚而无伤。而我兵盔甲既皆荒铁,穿在身上跟没穿一样,虏兵于二十步内,甚至五步之内,弓箭专射面胁,每发必毙。谁能抵挡?”

      “我军盔甲,一副工本四两白银,而虏军之盔甲,一副工本八两白银,是以虏兵近前,我军箭射不透,而虏箭则一射即透,一透即死,是以两军尚未接搏,而我军阵脚已乱矣。及至接阵肉搏,虏军甲坚兵利,我军亦非其对手。”

      徐伯成一脸悲愤,慨然感叹着。

      “嗯,我知道了。”杨铭淡淡地应了一句。徐伯成所说的这些情况,并未超出他在历史记载中了解到的知识。

      后金兵之所以与明军交战的战损记录很少,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战力确实强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后金对战死者的尸首很看重,驮尸回乡者会给予重赏,所以明军很难弄到首级。而后金之所以看重战死者的尸首,一方面是鼓舞士气,安定军民之心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后金人丁少,死一个少一个,他们不愿意让对手知道自己的战损。明清几十年战争,到清军入关后的顺治初年,满洲丁口只剩五万多,这五万多丁还包括所谓的“新满洲”人口,即皇太极征黑龙江流域各民族(包括鄂伦春族等)囊括进来的近2万人。即使在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的情况下,1615年至1644年间满洲丁口数净减近十万,减少的这近十万人基本上都是战争的损耗。

      “徐先生久经行伍,依您之见,我们现在的军队如何?”

      “将军所率之军,军容之严整,纪律之严明,实为学生从军多年之仅见。更何况,足粮足饷,每日训练,克日必为天下强军!”徐伯成略一沉吟,“只是,新军初创,大多士卒未历战阵,尚须一番磨练而已。”

      “徐参军,我们不会再败了。”杨铭微微一笑,平和的语气中带着冷冷的杀气,“只要军队有纪律,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顶级武力,任何人在我们面前,都不堪一击。”

      徐伯成默默地点了点头。按理来讲,足粮足饷,每日训练的军队,不可能没有战斗力。而且杨铭的种种厉害神奇传说,他自然是听过的,前两天杨铭在军队训练掷弹兵,他也听军士们说过手雷的恐怖威力。只要杨铭在战场上将这些匪夷所思的法力施展出来,而军队又能保持纪律性,那确实可以说是无人能够抵挡的。

      两人一边行进一边说着话,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,杨铭从行囊里摸出一袋人参切片,拈了一块唅到嘴里,齿颊间弥漫的甘辛味道让他精神一振。皇太极送的五十斤人参都是上好的百年以上老山参,其药效不是后世那些三年生的栽培园参所能比拟的。这人参切片是许莹为他准备的,行军路上炖参汤不方便,许莹便将人参薄薄的切成片状,装了一大袋让杨铭带着。

      想到许莹,杨铭不禁感到心头一荡。这女子美貌风情,聪明能干,见识不凡,虽说行事有些独断专擅,但对自己的一片真心却是毫无疑问的。杨铭想到了自己房里架设的电台,心里不禁想跟许莹说说话,但现在的环境显然是不方便的,只能等晚上宿营之后再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