晁浪带着人建了烧砖的窑。

    烧砖比烧瓷要容易的多,刚好晁浪教徒弟们慢慢从基础开始学手艺。

    就地取材的黏土可以烧砖,烧制出来的砖用来建酒坊,赵城带着木匠和瓦匠盖酒坊,日子忙碌也充实。

    韩凤玉教徒弟们如何处理粮食,酿酒曲,也要找铁匠打造酿酒需要的工具。

    苏芸暖不必在这些事情上操心,她就专心致志的攻克烧墨这一块。

    会烧墨手艺的人叫李正,可是他会的并不是很多,当年十几岁就去了祈家军,并不曾学到精通,所以最薄弱的地方,苏芸暖就要伸手帮忙了。

    查阅资料,主宅里的大书房就派上了用场。

    烧墨的地点定在了山脚下,李正带着人上山砍竹子做竹棚,竹棚建造好后,上面用草席和草纸密封起来,竹棚和地面连接处用泥土密封,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,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。

    准备好了竹棚后,李正领着徒弟们进山选取材料,这是很关键的一步。

    合适松木砍下来后,在松树的树干底部钻出洞口,在洞口里点火烤树干,让松树里的松香都流出来,这一步要是处理不好,哪怕只残留一点点儿松香,烧出来的松烟质量都会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处理好松木再砍成块状,放在竹棚里,从竹棚的前端点火,一连要烧好几天,没有固定时间,需要看烟雾的浓淡,掌握火候。

    松烟从竹棚的前端往后弥漫,直到烟雾淡得看不出来了,松木块也全部烧干净后,等冷却。

    竹棚里的温度降下来后,李正带着徒弟们进去竹棚刮松烟,竹棚后端的松烟质量最好,叫清烟,中间部分是二等松烟,也叫混烟,做出来的是普通墨,也就是市面上价格实惠的主流商品,清烟的墨就是精品,精品中的精品有市无价,太平年头一墨难求。

    最后靠近竹棚入口处的松烟不能做墨,但可以用来做印刷。

    刮出来的松烟按照类别不同,清烟选用筛选法,用细细的绢筛选出细腻、干净、匀称的墨烟备用。

    二等的混烟用沉淀法,把松烟放在水池中浸泡沉淀,上层选取的料子是细腻匀称的,这是二等墨里的上品,余下以此类推。

    配料这一块千家千样,制墨通常是家族传承的手艺,秘而不宣的多,苏芸暖找到的资料和李正研究后,决定用鸡蛋白、鱼皮胶就地取材,再配上各种香料和药材,制出香墨和药墨。

    药墨很神奇,就有传言科举的举子在考试的时候生病,吃药墨而痊愈的事情发生。

    苏芸暖对药墨特别感兴趣,所以搭配的时候陆续的整理出来各种方子记录成册,以备后续在实践中不断的验证和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