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原大营里一片欢腾,马上要过年了,粮食物资都已经运到了,有肉有菜,今年可以过个好年了。
行军大帐里却很安静,三十六万人如何处理,张恪很头疼。
从当初在江都的时候,杨义臣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他,他就头疼。
可是他又不能不接,要不然这三十六万人全部投到窦建德那里,或是南下进了瓦岗,到那时就更麻烦了。
这其实是个此消彼长的简单算术题,这个账很好算。
但是如何消化这三十六万人,对张恪来说是个难题。
“宋先生,你有什么好主意?”张恪看了看宋正本,从博陵回来,他就一直皱着眉头。
宋正本摇摇头,紧跟着又抬起头,“依我看,干脆屯田算了,这么多人要是全部打散回乡,很容易又走老路。
全都养着也不是个办法,要是把河北各郡因为战事荒废的田地拿来屯田,用来安置他们,我觉着倒是可行。”
杨善会一听也点头称赞,“这些年那些反贼把河北各郡的很多大户人家给祸害得很惨,很多田地现在都没有主人了。
只在少帅下令,把那些无主田产拿来屯田,倒是可以很好地安置这些人。
平时为民种地产粮,一旦有事即可征召出战杀敌,确是个良法。
不过唯一麻烦的就是如何确定哪些土地是无主田产,要是处理不当,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,也是不好。”
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,大家都知道屯田是个好办法,但是真正实施的却不多。
历史上成功的屯田大多在边疆或是战乱以后,就是因为那里或是那时的田产都是没有主人的,否则必将会有麻烦。
张恪拍脑袋,“这个田产情况各郡各县应该有自己的统计吧?到时查看一下不就清楚了?”
杨善会摇摇头,“虽然各县都有户口土地账簿,但是经过战乱,很多人都躲避到了他乡,根本无法知道土地是否有主。”
张恪一听明白了,现在就是地还在,但是地主却不知道还在不在了,也就没有办法按无主土地进行屯田。
“算了,这件事情必须要弄好。”张恪转了一圈,突然站住了脚步,“杨郡丞、元郡丞,宋先生,咱们不管是谁的地,只要荒废了没人耕种,全部拿来屯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