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的心中,既有对李牧话语的认同,也有对自身的愧疚与反思。
此时,夕阳的余晖洒在山谷中,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,仿佛是一幅悲壮的剪影。
李牧站起身,望着西方那如血的残阳,心中暗暗发誓,一定要重振旗鼓,为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,守护赵国的山河。
那残阳如同一面胜利的旗帜,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斗志。
次日清晨,第一缕阳光洒进山谷,李牧便起身整顿好队伍。
他骑着那匹同样疲惫却依旧坚韧的战马,带着这些残兵败将,一路向着后方艰难行进。
一路上,士兵们脚步沉重,每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重担,士气低迷到了极点,沉默如一张无形的大网,笼罩着整个队伍。
李牧骑在马上,面色凝重,他的目光在士兵们身上一一扫过,心中满是忧虑与不甘。
他深知,这场失败只是暂时的,只要他们还有一口气,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。
在李牧带领着残兵向后方赶路时,赵国都城的朝堂之上,气氛紧张压抑得让人窒息。
赵王满脸怒容,额头上青筋暴起,猛地一拍桌案,怒吼道:“李牧身为赵国大将,竟遭此惨败,损兵折将,让我赵国蒙羞,实在罪不可恕,孤要将他斩首示众!”
话音刚落,那些平日里就与李牧不对付的大臣们纷纷附和,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,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着李牧的不是。
“大王所言极是,李牧此次战败,实在难辞其咎,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!”
“是啊,大王,他辜负了您的信任,赵国的颜面都被他丢尽了!”
这些声音此起彼伏,一声高过一声,仿佛要将李牧彻底淹没在这口诛笔伐之中。
就在赵王准备下令时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上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请息怒!李牧虽战败,但他一直以来为赵国出生入死,战功赫赫。”
“此次失败,或许只是一时疏忽,并非他不尽心尽力。”
“如今赵国正值多事之秋,秦兵压境,正需要像李牧这样的良将。若此时将他斩杀,岂不是自毁长城?不如让他戴罪立功,以观后效。”
另一位老臣也紧接着站出来,言辞恳切:“陛下,老臣也赞同。李牧对赵国忠心耿耿,他必定也想挽回败局。给他一个机会,让他将功赎罪,相信他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