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机维修文学>都市>一個無人問津的故事 > 16.快餐还是火锅?快餐。
      胡喆吉今天看的刚好不是这两部,道:那明天我们一起去,我也想去看看拍得怎么样。”

      《杏斋路》的作者笔名叫一池是最近几年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作者,但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发布了,但流量不大,《杏斋路》是他时隔多年第二部小说,也是成名作。

      全书以白林“我”的视角,详细讲遍了前半生的经历,从原生家庭,学业,爱情。

      他们第二天下午去看了这场电影。虽然胡喆吉早已看过原著,但是故事从一次元中具象化显现出来后,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。在电影中,“我”的结局依旧令人唏嘘,心爱之人与自己渐行渐远,家人、朋友对他来说始终是社会强行赋予他的关系。如果蒙上眼睛闭上嘴站在各自面前,他们都认不出对方。

      白林在四十岁的时候离开了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,带着他攒了二十年的积蓄在世界游行了五年。五年后,他生了一场病,回到了家乡,回到了杏斋路。

      他在杏斋路出生,十岁时离开,四十五岁时又回到了那里。他的一生都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怪胎,是精神反常,是附近住的那个疯作家。

      结尾的镜头是一个小屋的窗口,窗外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江水,阳光明媚,老式木窗边放着一盆绿植,刮起一阵大风,窗帘在空中飘啊飘,可是没有人把玻璃拉上。因为白林苍白的脸一动不动,趴在书桌上睡着了。

      电影落幕,前排很多人流下热泪,胡喆吉和沈烨心里也波涛汹涌。灯光亮起那刻,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视,表情是出奇地一致,似是感慨似是失落。

      走出影厅,胡喆吉看着周围的事物,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感受:“沈烨,你喜欢这个电影吗?”

      沈烨:“挺喜欢的,我觉得拍得不错。”

      “是啊,看书的时候觉得伤心,看完电影感触更深。你说……这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吗?”

      沈烨摇摇头:“我不知道,这个作者在公众面前展示的似乎只有笔名和作品,没有其他任何信息。不过,谈回作品,我觉得白林这样的人不适合来这人世间。他的所喜所求,明明是最普通美好的,但放在物欲的世界他反而变成了异类。那段五年独自流浪旅行的时光,或许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。”

      胡喆吉:“作者塑造了白林这个形象,就是对物欲世界和人性最尖锐深刻的讽刺了吧……还有……爱情……”

      “你觉得白林和蒋娟之间,是真的爱情吗?”

      他们显然都对原著以及电影中白林最深刻的一场恋爱有所感想。

      胡喆吉说:“每个人对这种东西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吧。白林认为那是爱情,他把爱情放到面包之前。但是……蒋娟比白林现实很多,她觉得活着比爱情更重要的是面包。或许在前期,他们还没必要讨论面包的话题时,那是爱情。”

      沈烨:“蒋娟是白林这一生最了解自己的人了吧。只有她读得懂白林的诗,听得到白林的话中之意。她也曾是一个渴望灵魂自由的人……”

      “但是她被现实生活麻木了,她妥协了。而比起麻木,白林宁愿去死。”胡喆吉接了沈烨的后半句话。

      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