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振华离开韩家,坐公共汽车离开四九城,跑了五六十公里,来到延庆县国营理发店。
以前是三七开的偏分头,他发现北理工的男生都是平头,看起来干净利索。
他给理发师傅一张理发票和一毛钱,把偏分头换成平头,对着镜子一看,竟然不认识镜子里的自己。
不认识就对了,现在的王振华已经不是过去的猎人,而是准备考大学的知识分子。
三,说服老妈同意他辞职。
延庆县也有夜校扫盲班,目的是教没文化的人写自己的名字。
夜校的本质是白天参加工作,夜里学习文化知识,但是北理工夜校在四九城,距离延庆县六十公里。
王振华回到家,把夜校学生证交给老妈,“我要辞职考大学,您支持我吗?”
他是鸭鸭服装厂的采购员,月薪三十元,粮票三十斤,跟老妈一起可以轻松养家。
如果辞职,不仅没有了工资,也会失去每个月三十斤的粮票。
因为他的户籍还在小王村,粮票是服装厂给的,不是延庆县粮食局给的。
以后脱产上学,压力全在老娘身上,一家四口要靠老娘的工资生活,他还要吃家人们的口粮。
“孩子,你今天就去辞职,我就是一天只吃一顿饭,也要供你上大学。”
董秋兰没有任何犹豫,坚决道,“以前是你拉着咱家走,现在是咱家抬着你走,振东,晓莹。”
她看着一双儿女,“你们的大哥要上学,以后不会打猎吃肉,不会给咱们钱和粮食,更没有苹果和糖。”
“反过来,娘要拿钱供你们大哥上学,要把咱家的口粮分给你大哥吃,咱们母子三人可能还会挨饿。”
“但是,只要你大哥考上大学,也会变成商品粮户口。王振东,王晓莹,你们愿意吗?”
董秋兰一口气说完,直盯着七岁的儿子,六岁的女儿。
“我愿意。”王振东举起右手,“娘,我以后只吃半碗米饭,剩下半碗给大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