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公公道:“朝臣们也是为皇上考虑,皇上不必动怒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哪是为朕考虑?一个个的,不过是为着自己的私心罢了。”

    宣明帝厌烦地将奏折扔在桌上,“窦元武也是不中用了,连个奏报也写不好,留着这么多疑点给人挑刺,让朕难做。”

    刘公公迟疑,“窦大人对皇上一片忠心,自不会让皇上为难,这奏报……”

    恐怕已经是窦元武尽力而为,只是疑点太多,他实在掩盖不下去,只能这样送来。

    宣明帝冷冷道:“窦元武有多少能耐,朕清楚的很,连他父亲窦仲十分之一都不如,若不是看他忠心,朕又怎么会让他去边关?”

    “皇上英明。”刘公公低头。

    宣明帝眼神越发晦暗,“如今朝中武将,朕信得过、又能用的不多。窦仲要坐镇京郊大营,动不得,窦家子嗣不出挑,也只有窦元武还能勉强用一用。朕让他去边关监军,本意就是让他盯着沈观山父子,替朕监察边军动向,他倒好,一来就给朕上了这么大一桩难题。”

    沈观山父子到底是怎么死的?宣明帝其实也不清楚。

    窦元武是他派去边关监军,也是他信得过的人,但这场战事发生的突然又蹊跷,宣明帝得知的情况,并不比定远侯他们多。

    可无论如何,宣明帝都不相信窦元武敢欺瞒自己,那是他一手提拔挑选的人,他自然信任。

    反而是沈家那边……

    宣明帝面露寒色,“沈观山面上忠诚,实则对朕隐瞒颇多,他这个从民间找回来的女儿是怎么回事?又不曾在沈家长大,她从哪学的兵法战事?”

    刘公公道:“这确实值得怀疑,奴才看沈玥挑刺奏报的样子,显然是极通兵法,又敏锐聪明,句句都问在点子上,怕是连朝中不少武臣都不如她。”

    “哼,民间养大,能养出这样的女儿?比朕的太子还精通战事些。”

    宣明帝想起沈玥质疑奏报的样子,若不是及时阻拦,她只怕还能挑出更多疑点,更加难以圆说。

    他微微眯起晦暗的眼,“你去查查沈玥的来历,看她是不是早就被沈家接回来,精心养在暗中?朕看她一心为父兄伸冤的样子,就不像是刚接回来的,对沈家真是死心塌地。”

    刘公公暗自吃惊,“皇上是怀疑……沈玥是沈家人留的暗手,防的就是沈家一旦出事,她能站出来支撑门庭?可沈玥毕竟是女儿,沈家与其培养她,不如培养儿子。”

    “女儿也有女儿的好处。”宣明帝冷声道,“谁会怀疑一个小姑娘有多大本事?连朕不也被瞒过去了?”